近年来,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方面越来越重视,尤其是对于有孩子的家长来说,车内环境的好坏已经成为他们购车时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7月18日,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管理中心发布了“中国汽车健康指数(c-ahi)”2019年第一批车型测评结果。本批次一共10款车型,涵盖自主品牌(3款)、合资品牌(6款)及一款进口车,囊括燃油车(8款)、纯电动车(1款)和混合动力车(1款)。
据了解,该测评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测试。第一个是车内挥发性有机物(voc),主要检测甲醛、苯、氨气、氡气、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;第二是车内气味强度(vol);最后是车辆电磁辐射(emr),此结果也是第一次在报告中展示。
根据测评结果,笔者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几个点进行了整理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高温下哪些有毒气体会对人体产生危害?
有车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,刚提到手的新车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股刺鼻的“原始味道”,而这时大多车主都会选择在车内搁置一些能够净化空气的物件,来吸收掉这些“有毒气体”。
虽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,慢慢发现车内已经没有了刺鼻的味道,似乎这些气体已经完全消失。然而,一到炎热的夏天就会发现,汽车在经过太阳长时间曝晒后,仍然会产生刺鼻的味道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事实上,无论是用香水来掩盖,还是采用净化器来吸收,都无法将汽车内饰以及座椅等内部材料的原始味道完全祛除。
从这次测试报告中可以看到,高温状态下tvoc(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)散发量普遍高于常温,至少在2倍以上。也就是说汽车在经过高温暴晒之后,很多污染源就会被激发。数据显示在常温下,测试车辆的甲醛危害度还可以接受,但一旦在高温下,甲醛危害指数就会直线上升。
而除了人们常说的“五苯三醛”,测试中也发现部分车内气味可能“有毒”。例如,具有果香味的磷酸三乙酯在高剂量下可能使人产生麻醉现象,具有苦杏仁味的氯苯在低浓度下即可麻醉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,具有酮样气味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出的2b类致癌物清单中榜上有名,具有泥土味的环己酮则是3类致癌物。
不过这些气体在本次测评样车的车内检出量很低,但消费者如果发现新车内出现明显的这些气味,还是需要引起警惕。其实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车辆的橡胶、增塑剂以及防老剂等材料,虽然说这些材料在现代汽车产业中是不可或缺的,但对于汽车厂家来说,加快研发有效的、无毒的替代材料是它们当前的义务,也是责任。